日期:2025-07-06 17:08:09
《书店》
热战、脱钩、二极管思维……托克维尔、马基雅维利、霍布斯,谁是对于今天种种问题最有解释力的思想家?
平庸之恶、性别之战、自由之争……阿伦特、卢梭、康德、亚里士多德,谁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梳理当下的问题?
孤独感、社会化、信仰缺失……普鲁塔克、笛卡尔、斯宾诺莎、荷马,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上,谁是我们的同行者?
音频节目已在看理想App上线——播客「独树不成林」的主播仲树,与你一同对话10多位思想家,阅读20余部经典著作,看见西方经典与中国现实的碰撞。
那些著名的思想家,之所以能够被今天的我们所铭记,是因为他们和自己同时代以及之前的巨擘,展开过一些智识上的明争暗斗,并且最终在历史的审判中胜出。
现在,让我们和仲树一起,进入这个政治学的大型「互撕」现场。
展开剩余93%📖🌳
节目
讲述|仲树
来源|节选自《像读八卦一样读政治学》
01.
什么叫做用追求八卦的方式追求知识
看理想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仲树,是播客“独树不成林”的主播,目前也是波士顿学院政治哲学博士候选人,还在布兰迪斯大学任教。
“独树不成林”里的读书会节目能够成为看理想的一部分,是我的荣幸。
我把这一系列的读书会取名为《像读八卦一样读政治学》,需要在发刊词里做一些解释。虽然确实听起来有些哗众取宠,然而这种搞八卦的心态确实是一开始让我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起点。
可以这么说,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一直以来都是我朋友圈中的八卦中枢站,我会以猎狗一般敏锐的嗅觉寻找他人生活轨迹里的蛛丝马迹,以掘地三尺的韧性刨出这些秘密的本质,以马拉松运动员一般的耐力去弄清楚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再以村口卖瓜大娘的洋洋得意守候着这些八卦,等待着与前来向我探寻真相的好友分享我的发现。
说到这里确实还和政治学毫无关系。当时的我也尚未意识到,我这种强烈的想要搞懂生活中八卦的冲动,这种我相信很多不把做学问作为职业的人与我共享的冲动,也是一种关心世界的冲动。
这种关心不是对普世的抽象的世界的关心,而是深深扎根于一个具体的、环绕着我的、充斥着谎言和偏见的、真假参半的世界的关心。恰恰是因为我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所以我想要搞懂它呈现于我的所有表象背后的原因。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种理论式的关心,而是一种实践式的关心,扎根于现实的关心。从这个层面来说,它就是古典理解中的政治关怀。
《乡愁》
对于古典政治学来说,人对生活中的偏见、大众意见和普遍信念的关心,也就是对doxa的关心(doxa在这里被我通俗地翻译成“八卦”),是一切知识(episteme)的起点。
知识(episteme)是所有思想家最终追求的真理,然而知识只能从偏见(doxa)中冉冉升起,没有知识能够抽象地从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浮现。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和《米诺篇》中,苏格拉底指出,知识(episteme)不过是“有理性支撑的正确的偏见”(orthos doxa 加上 logos),从而开启了知识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经典定义:被正当化的真实观点。
在我对于“搞八卦”的推崇之中,以及在我自己的哲学倾向上,与我更加亲近的是政治学传统真正的奠基者,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而非柏拉图(我甚至同意诡辩师和剧作家对柏拉图的嘲讽,觉得柏拉图有一种把大脑插在云端、脱离俗世的思想气质)。
柏拉图把世俗八卦(doxa)设为知识(episteme)的对立面,前者蕴含的是具有欺骗性的错误,后者蕴含的理念性的真理。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对八卦(doxa)的贬低,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八卦和知识属于同一认知范畴,八卦中虽然总是真假参半,但是其中仍然具有理性部分,也是通往真理、通往真正的认知的第一步。
这也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第二章中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这句话中的“政治”?他说因为人是唯一一种具有logos的动物,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有双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语言,第二层含义是理性。也就是说,人并不具备纯粹的理性,人的理性只能够通过语言交流而得。而语言交流既包含了纯粹对于真理的严肃探求,也包含了家长里短的嘴碎八卦。
我完全不同意一种绝大多数学者常有的偏见,那就是对于“正义”“公平”“自由”这些高端抽象理念的思考,只能通过前者在学堂里理论式地推进。我在小菜场、在渔港、在早餐店可是围观过很多场争得脸红脖子粗的骂战,难道那些人不也是在争论“正义”“公平”“自由”吗?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菜场里买小黄鱼,我们都称好装袋了,付账之前,发现隔壁摊的小黄鱼更加新鲜,于是跟老板娘说我们不要了,去隔壁摊买。结果这老板娘觉得我们已经对她的鱼挑挑拣拣,现在又说不要,叉着腰唾沫横飞地辱骂我们不讲道理。
她的愤怒来自于她感到这“不公平”,而我妈妈却觉得购买更新鲜的小黄鱼是她的“自由”——公平和自由的冲突,这一核心政治学问题,难道不是既存在于学堂高阁之中,也活跃在腥臭鱼摊之间吗?我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我认为八卦(doxa)中自然蕴含着一条通往真理殿堂的幽幽小径。
02.
读书会所选书目的理由和视角
在解释完了“八卦”和“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后,我想更具体地谈一谈在这个读书会节目中我所选的书籍,在广义上它们都属于政治思想史中的经典巨著,也在这个层面,确实和政治学相关。
然而,在更狭隘的学科领域中,这些书看似毫无瓜葛,且横跨古典时代、中世纪、早期现代、现代。
在文化背景上包括了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在体裁上不仅仅有政治学的经典著作如《利维坦》《政府二论》《君主论》,还有通常被我们认为是哲学著作的《第一沉思录》《爱弥儿》和神学著作的《政治神学论》,以及史诗文学作品如《奥德赛》《鲁滨逊漂流记》。
我关心这些看似横贯古今、涉及文史哲各个不挨着领域的文本,是因为在我看来,它们共享的是一种更广义的政治关怀,也就是在开刊词一开头提到的那种对于世界的关心。
《乡愁》
在我和大家分析这些文本的时候,我最终希望能够在你面前揭示这究竟是怎样的政治关怀。这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为了抵达这个目的地,也就是这些文本背后的政治性,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作者在说什么,论述了怎样的论点,创作了怎样的故事——这是对于文本本身的解读。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继承了怎样的思想传统,在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创作,又在和哪些前人对话——这是一种思想史层面的考量。当然,这些工作很难在短短40分钟完成,我能提供的只是一种继续向前摸索的方向,至少是目前指引我自己的方向。
要么通过一个大致的鸟瞰图,要么通过对于一个论点甚至是一页文字的细致解读,最终,我希望每一集读书会能提供的是一个既扎根于现实、又扎根于文本的落脚点。
因为我一开始就把读书会当作学术研究生活的一个延伸,所以这些文本的选择都和一些我当时研究工作的契机有关。然而,这不意味着大家会在读书会中听到一次又一次完整的大学课堂式的讲稿。在读书会中我更多地、更自由地加入了一些我并不会在美国大学课堂里讨论的观点,这些观点通常和我自己的生命体验有关。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年轻人,这三个无法从我个人思考中剥离的特质,在我这个领域,都是较为罕见的特质。
而且在美国大学和政治学学界的语境中,这三个特质在大多情况下都会让我站在弱势少数派的处境。在我一开始做助教的时候,我就发现班上的美国本科生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去找另外两个留着大胡子的看起来更年长的美国男助教问问题,因为他们看起来更加“权威”,哪怕我讲英语并没有口音,也可能能够比他们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这些微小的经历让我学会并且养成了在学界和课堂上用更加权威、也就是看似更加客观的方法去讲解这些文本,用更加符合学科范式的方式去讲课,这包括了隐藏我自己的身份特质给我带来的额外关心。
这些关心通常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生命体验有关,和我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命体验有关,和我作为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体验有关。
这种在大学语境下的桎梏,其实是一种规范化。规范化自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会给真正的讨论增加一些限制。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所有的“规范”都由人制定,也就是由掌握话语权的人制定。
既然如此,规范的客观只是一种假象,规范本身一定带着规范制定者们自己的偏见。当然,一旦成为了规范,这种偏见通常就会隐身其后,消失不见。在文本研究的学科规范中,我自己作为中国人、作为女人、作为年轻人的特有视角,反而成为了仅剩的格格不入的需要被“规范化”的偏见。
因此,在这个读书会的节目中,与其说你听到一个“学者”或者“专家”的解读,你听到的更多的是我作为一个人的解读,一个接受过学术训练的人,一个废寝忘食地花费了无数个日夜和这些思想家对话的人,一个学习过古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的人,一个深深地热爱挖掘的人,一个中国人,一个女人,一个年轻人。
在线上读书会中,我虽然在讲解同样的文本,但是我并不受到这些课堂规范化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我可以用我更加关心的方式思考。
在读书会中讲解的很多文本,虽然我在大学课堂中也教过,但是其中很多感悟和反思,尤其是这些思想如何在现代中国社会延续了他们的生命力,我并不会在美国大学中讨论,因为美国大学生不关心这些问题。
《永恒和一日》
正如托克维尔在观察美国的时候难以避免地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法国,马基雅维利在解读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时候总是在隐喻当代意大利,我在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所谓的“学者视角”,也无法脱离我扎根于并且关心中国现代社会的这个事实。
当然,我再怎么说自己关心中国现代社会,也无法忽略我自己在美国接受学术训练,并且一直作为一个深入了解异国文明的异乡人在美国大学里给美国人教美国政治这个事实。如何理解这个背景对于我自己思考的塑造,以及我对于我自己处境的理解?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我曾经真心地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
然而,我此时此刻对于自己处境的理解,这个答案已经藏在这个读书会节目最深度探讨的现代思想家托克维尔,以及我自己在过去一年花了最多时间翻译和研究的古代思想家普鲁塔克身上。
托克维尔是一个19世纪的法国人,却写出了如今所有美国政治学者都公认对美国政治最深度的思考,也就是《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我在美国托克维尔学界最常看到的一种偏见是,美国人总以为托克维尔是为了美国人写的这本书。其实托克维尔对美国的观察,是他写给法国人看的。
我认为19世纪的法国和当代中国有很多共性,当时法国人的记忆中一方面保留着近在咫尺的烧毁一切的革命传统,另一方面为拥有悠久的古老传统而感到自豪,与此同时又发展出了较为蓬勃的现代文学。
他们一边批判着神权和君权,一边从古老文明中获得滋养和灵感;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现代性已是既定事实,自由和平等是唯一的出路。这一切或许都能使如今的中国人感到共鸣,也是我试图在托克维尔的文本中捕捉的东西。
我最近刚刚出版了中文中第一本从古希腊语原文翻译过来的普鲁塔克《道德论丛》精选和导读,在这档读书会的第13期讨论如何阅读普鲁塔克。为什么要在古罗马思想家身上花费这么多时间?
除去一些我会更深刻讨论的哲学层面的原因外,普鲁塔克来自一个古希腊小县城,他的母语是希腊语,他也是在十几岁才开始学习拉丁语,后来在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教书,是在当时理解、剖析罗马文明最重要的一位外国人。
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希腊人的事实,不仅使用拉丁语写作,也使用古希腊语写作。他是古典时代两大文明真正的桥梁,当然,他对罗马的观察,始终基于自己是古希腊人这一事实。
在托克维尔和普鲁塔克这两个现代和古代思想家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基于自己的文明和语言,无与伦比地深度研究另外一个文明的可能性,并且从他们自身对于另外一个文明的观察和思考中,转而反过来滋养对于自己所出生的这个文明的反思。
这大致也是这档读书会节目顺序安排的逻辑。我们先从托克维尔开始,再来到我在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这两个现代政治的奠基者身上延伸出的一些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思考。
紧随的是洛克、康德、卢梭、马克思这几位现代政治更直接的塑造者,然后是鲁滨逊、奥德赛、笛卡尔等文学哲学经典。我相信这个安排顺序,可以给予零基础的听众更好的收听体验,进入政治学的世界。
03.
搞懂深邃的思想和搞八卦的相似之处
在讨论完了我对“政治”的古典理解,以及我在读书会中拥有怎样视角的讨论之后,最后我想回到搞懂八卦和搞懂深邃的思想之间的联系。与之相关的仍然是我的生命体验,也就是我为何甘之如饴地选择了看似极其枯燥且孤独的学术生活。
之前主持人鲁豫在播客“岩中花述”的采访中,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对政治和哲学感兴趣。也正是在回答她这个问题的时候,让我回忆起大概是在某一节课上,我忽然发现思想家和思想家之间并不是一个又一个摆在博物馆里的被玻璃罩隔着的藏品,一套又一套完整的经典理论有如奇异绚丽的景点,这些人类思想的瑰宝存在的意义,不是供那些渴望博学的游客去挨个走马观花拜访一下,拍照打卡留念,以便在未来酒局饭桌上吹牛自己有多么见多识广。
存在于历史中的政治思想,其价值并不仅仅是思想“史”,而是一个又一个正在对话的人。而且这些人的对话方式,几乎从来都不是我们在学术会议上看到的那种假惺惺文绉绉的言论,而是张扬跋扈、斩钉截铁地艳压群芳和兵戎相见。
与其说是思想的“对话”,不如说是思想上的战争。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理解本身,也许是一种政治行为,起码需要基于一种对于政治的思考。
思想家之所以能够作为思想家立足于人类文明,被今天的我们所铭记所学习,是因为他们和自己同时代以及之前的巨擘,展开过一些智识上的明争暗斗,并且最终在历史判官的公正审判中胜出,才能至今都仍在吸引或多或少的信徒。太阳底下无新事,似乎所有我们如今拥有的观点,都已经被前人论述过了。
而这些论述的过程,思想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在它们所处的时代语境中,只能经历一场又一场浴血奋战。这些明争暗斗,至少在我的经验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日复一日的、废寝忘食的学习中,才能逐渐浮现。而这种明争暗斗逐渐浮现的过程,也是读懂一部晦涩作品的过程。
比如说,读懂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就是搞懂他为什么要在序言中宣称自己将全面驳斥和艳压洛克《人类理解论》,乃至于要写出一部“新论”,让洛克的“理解论”彻底沦为无关紧要之论;
读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其实就是搞懂为什么他宣称自己的批判哲学能够彻底解决休谟《人类理解研究》中提出的实然和应然之间的断裂,从此以后哲学家不必再关心休谟的问题;读懂卢梭《二论》,也就是理解他在哪些层面明贬暗褒霍布斯《利维坦》的过程……
《美国故事:食物,家庭和哲学》
这样的例子还有太多。总之,我想说的是,这难道不是搞懂八卦的过程吗?这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八卦,只不过这种八卦,不仅仅是局限于我的生活,要比我生活中的八卦来得更加晦涩,也横跨了一整个人类文明。我日复一日关心的,不仅仅是我自己朋友圈中的八卦,也是我广义上的朋友圈——也就是一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八卦。
想要搞懂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我来说,它花费了我短暂的生命中逐渐拥有理性思考能力以来的每一天,从睁眼到闭眼、每时每刻的时间和精力。
我也知道,我拥有极大的幸运和特权,得以让我从15岁开始进行严苛的古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训练,在一整个大学中又接受了最好的德语和阿拉伯语教育。十几年前,驱使我去像苦行僧一般日复一日学习语言的决绝,也是如今我每天把自己关在这间书房里埋头苦读的动力,我想这是一种渴望理清一切秘密、触碰本质的八婆心态。
喜欢搞八卦的人,自然能够心领神会,你会知道获取一个新八卦的那一刻会带来怎样的智识上的愉悦和舒爽。虽然关在书房里从早到晚苦读的每一天,常常让我感到腰酸背痛、头昏眼瞎,但我每天经历的都是无与伦比的快乐。
这个读书会节目只是我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搞八卦的过程中,暂时整理出来的一些初步结果。如果以后有了什么新的八卦,我也会在看理想跟大家持续报告。
📖
⬇️🎧🌍
发布于:北京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